每一个行业,都有独特的“行话”,收藏界也是如此。行话是玩收藏的人常常使用的术语,行业以外的人轻易用不着,甚至也不了解,有些行话外行很难听得懂。刚刚涉足收藏领域的新手,如果不了解行话,经常会闹笑话。
开门:由成语“开门见山”演化而来,一般是说那些没有异议的、一看便知的真品。相应的,“大开门”就是说看一下就知道是真的,有时候也说“一眼真”、“一眼货”,“不开门”则是相反的意思。有的古玩店会承诺:决不出售假货,不开门的东西决不上架交易。
玩:内行人称收藏为“玩”,初次见面问“玩什么”,意思是你收藏什么,也是对自己收藏的一种谦虚说法,并非真的是在玩。
有一眼:意思是这件东西不错,有价值。但有时候对高仿的东西,也委婉地说“有一眼”。
做旧:新货作伪叫“做旧”,做旧做得好就是“高仿”,做得不好就是“判眼”。清朝及清以前的仿旧叫“旧仿”,现在仿旧就是“新仿”。如大明宣德炉因其珍贵,在明宣德年间就有了仿品,以后历代直至今日仍不断地有仿品出现。
吃仙丹:老北京的收藏者买到了便宜货,或者买到很喜欢的物品,就叫“吃仙丹”。
绷价:在市场上坚持要高价,从字面上即可理解。一般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东西好,想卖个好价钱,二是觉得交易对象没有诚意,想吓走顾客。
垫背:古玩市场上,聪明的买家,有时往往跟在别人后面,如前者报出的价格仍打动不了摊主,后者再去购买心里有底了。前者就给后者“垫背”了。
埋地雷:有些人以为去农村从农民手里买的货不会有错,却不知道这些货是作伪的,奸商故意把假货交给农民,然后合伙放出消息吸引人上当受骗,这种行为称为“埋地雷”。
钓鱼:一些精明的古玩店主,把好的古玩收藏作为镇店之宝,故意置露在外面不出售,为的只是吸引买家买入其他货品(展品)。
杀猪:经营古玩的人对卖假货行为的一种口语,把仿的藏品拿到和顾客约好的地方卖给顾客,俗称杀猪。
铲地皮:自己不开店,专跑农村收货,或者是盗古墓的人。拿到东西后再卖给各商家,行里人称他们“游击队”,又叫“铲地皮”。
行价:收藏品交易时,成交的价格很公道,利润很低,有时甚至是“蚀本”,这就叫“行价”。
砸浆:买卖收藏品的从同行中买来打眼货,或价钱过高被宰,可请行业内人士帮忙调解,要求对方让价或退货,行内话称之为“砸浆”。
包浆,皮壳:有的“老货”、传世古玩,如老红木家具、竹木器、骨器、雕刻、紫砂壶等,在历史长河中受熏染,表面会形成一层玻璃质感的包裹物,青铜器表层会形成一层黑漆似的包裹物,有一层自然温润的光泽,收藏界行话叫做“包浆”,有的地方也称作“皮壳”。“包浆”或“皮壳”是岁月记录在古器物表面的一种痕迹。
拉纤:就是中间人、介绍人。中间人收取佣金,旧时一般是卖方出3%,买方出2%,俗称“成三破二”。现在大多没有定例,视详细情况而定。
臭:顾名思义,指不好的东西。收藏界中,臭是有过程的,有可能好东西却放“陈”了,或者日久卖不出去,臭在手里了。
一张:“张”是钞票的数量,20世纪80年代一张指10元,90年代开始指100元。
块、角、分:在收藏品市场上,一块即100元,一角即10元,一分即1元。不懂的新手倘若真的当成块、角、分,会闹出笑话。
吃药:把仿冒、赝品当真的买下收藏。如果在收藏界关系混得好,经人协商调和,“吃药”后可以将收藏品退还摊主,两相协商,补贴摊主一点钱,就算“交学费”。不过这样的一种情况并不多见。
拆扫帚:指有人在和摊主讨价还价时,你来报出比其低的价格。这种行为不合行规,应该等到人家明确说不买时再插嘴。
排:砍价手法。买家看到了中意的藏品后不露声色,而是专门数落该藏品的瑕疵,以达到砍价格的目的。
落家:相对于行家而言,泛指一般收藏者,这些收藏者不是专门做古玩生意的。落家系指他人,不用于自称。例如:这件青花瓷是从“落家”出来的。
工手:古玩制作流程与工艺术语。表示匠人制作工艺品时的功夫。大多是指工艺性较强的艺术品,如紫砂、竹木牙雕、金属器物。对纯艺术品的书画不能使用。
扒散头:古玩修复用语。多指对残损残缺的工艺品进行整修,或者是为了遮人眼目的修补。扒散头与修复不同,修复是公开性的,而“扒散头”则常常是隐蔽的,为的是蒙人。
火气:作伪的陶瓷器、青铜器赝品表面因做旧而残留显现出来的色、泽、浮光。火气是赝品上自身存在的表面浮光、新泽,有一定鉴识经验的人可以鉴别出来。
妖气:泛指后仿品和作伪品,为了做旧而残留下的色、泽、光。这种人为的假象,往往具有很大的迷惑性,故称为“妖气”,诱使过于自信的内行和功力不深厚的藏家走眼受骗。妖气与火气是不同的。
吃水、呛水:走眼买了假货收藏。初入门的投资者难免会在收藏的江湖里被呛几口“水”,这就是投资收藏的风险。
断代:对古器物制作年代做出结论,一般用朝代名称作标志,如东汉、北宋器物等。
虎相货:指装潢很讲究(如画套或画匣俱全),外表很像真品,实际上里边装的是假货。
亲家货:原是两件真品,后人将它们拼凑装裱在一起(如将本不相干的一幅书法和另一幅绘画勉强裱在一起)。
宝浆亮儿:古代书画中,画芯和覆背纸由于年代较久,互相摩擦而产生的一种美观的光亮。
返铅:彩色收藏品(如唐三彩)或书画的表面,因年久受潮。朱红色或白粉中的铅元素析出而出现黑斑的现象称为“返铅”。
坑:这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起源于开采的坑矿。坑原指玉饰的质地,分为老坑与新坑。老坑质地是半透明和近乎透明,质量较好。新坑质地不透明,质量较差。
坑口(特指古钱币):钱币收藏所说的“坑口”,是指发现时的情况,分为“生坑”、“熟坑”、“水坑”三种。“生坑”指刚刚出土的钱币,“熟坑”指出土很长时间经过把玩或流通的钱币,“水坑”顾名思义指在水中发现的钱币。
筒子钱:是原装坑货出土的“生坑”古钱币,看起来像筒子一样多枚锈粘在一起的一坨坨的钱(一般指未拆过的钱)。是由于铜钱被成串成堆埋入土中,潮湿环境生锈粘连成坨,外表难以辨认,须技术人员剥离,谓“开筒子”或“筒子里开出的”。
四出,四决:“四出”是指古代方孔钱的背面,中间的穿口的四角分别有一条直线向外扩散,线的长短没有讲究。如果这样的一种情况在正面出现,就是“四决”。
合背、合面:“合背”是指钱币的背面合铸,简单地说就是两面都是正面的文字,背合在了一起。反之,如果两面都是背面,就称为“合面”。
铢两货币:指中国隋以前铸行的以铢、两为重量单位,重量为钱名的货币,如半两、五铢等。
水头:即玉的透明度。水头越好,透明度越高,越晶莹亮丽。反之,干涩不透明即为水头差或水头短。玉石界习惯的标准是:一分水指三毫米厚的材料呈半透明状,二分水指六毫米厚的材料呈半透明状。具有二分水的翡翠如别的方面达到很好的表现,就为上品了.
地(底):即翡翠质地,这是常常使用的一个行话,地(底)就是指翡翠的种质和品质。它的好坏主要由结构、透明度和含杂质的程度决定。翡翠常见的地(底)有二十多种。最好的品质称为“玻璃底”,其次为“冰底”。总之翡翠的地(底)越好,品质也就越高,再者,地(底)也最直观,最容易观察。
照映:翡翠翠色和“地子”(质地)之间互相印染的一种关系。质地照映程度好,就会使绿色显得柔和,使周围的“地”色也照映得绿起来,以至显得均匀、润滑和融和。好的照映必然是“色”与“地”互相渗透似的,在视觉上增加了绿色的范围。行内认为照映和晶莹的为“灵”,不照映、不通透的为“死”。
石花:指翡翠中密集堆积在一起的透明度差的白色斑块。香港人称其为“饭糁”,取其形象似干巴的米饭粒。
福禄寿:也有叫“桃园三结义”的。它是指一件翡翠的原料或成品上同时出现红、绿、紫或蓝三色,具有这一特征的翡翠很罕见,深受行家喜爱。因此,造假也特别多。
俏色、巧色:本是玉雕工艺的专业术语,是指充分的利用玉石本身自有的颜色,顺色施艺,巧妙设计,使作品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颜色,达到天工合一的效果。赏评奇石经常借用这个意思。
上面所提及的,仅是收藏界众多行话中的一部分。收藏的行话根据种类或地区,都不一样,其中有不少有趣的学问,对行话的理解需要实践的积累,此外,随时代的发展,行话是持续不断的发展变化的,上面列出的,是经常用到的行话,仅供读者参考。
(摘自《收藏也疯狂》,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1月版,定价:2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