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之间的文学回响

2024-12-05 工艺品系列

产品介绍

  潮水似乎也在月光的感召下苏醒,随风涌动,冲刷着海岸线。日间搁浅在梅花湾的船只,随着涨起的潮水重新注入活力。它们在海面上晃动着,仿佛在低语远航归来的故事。

  台州市大陈岛,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之美,迎接着中国自然资源作家采风团的到来。此刻,这群怀揣着对自然无限热爱的作家,心情也如海潮激涌。仿佛内心的情感正随着海风轻轻摇晃,与周围的一切产生了共鸣。

  10月27日,随着渔船缓缓靠泊码头,采风团一行结束了两小时的航程,踏上了向往已久的大陈岛。海风轻拂,带着丝丝凉意,似乎在向每一位到访者诉说着这座岛屿的过往与今昔。

  来大陈岛的航途中,浙江省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市徐霞客研究会会长王俊友已为大家开启了一段关于大陈岛历史的生动讲解。“大陈岛,以前叫过东镇山或者洞正山,这一个名字在5世纪中期就有了。那时候,从台州去朝鲜、日本的商船都得经过这里。正式用‘大陈山’这一个名字,最早能在《郑和航海图》里找到记录。到了清乾隆年间,慢慢有人聚居在这个岛上,浙江道特地在这儿设了汛官,管理军务和渔业的事情,大陈岛开始有了正式管理机构。到了清末民初,大陈岛上已经住了上万人,成了台州湾海上最热闹的小镇。”

  大陈岛现属台州椒江区,包括上大陈、下大陈和附属岛礁。一踏上大陈岛的主岛——下大陈,仿佛踏入一个充满生机与故事的遥远秘境。一眼望去,这里的森林如同绿色的海洋。远山轮廓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江南水墨。

  除了瑰丽的自然风光,大陈岛还蕴藏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这里曾是垦荒英雄们挥洒汗水、实现理想的热土。错落有致的房屋上,铺着整整齐齐的石块,提醒人们这里会有台风的侵扰。

  “1955年大陈岛解放。到了1956年,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一批批风华正茂的浙年誓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1960年7月,垦荒队组织撤销。不过还是有100多名队员坚守岛上,建设大陈岛,他们的孩子有的也留在岛上工作。”王俊友说。

  垦荒英雄们的传奇故事,“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让人心生敬仰与感动,也吸引着作家们去探索。

  次日清晨,天边刚刚泛起一抹晨曦,全世界似乎还沉浸在一片宁静的蓝灰色之中。作家叶浅韵和王先桃,慢慢的开始探寻垦荒队员在岛上留下的痕迹。“凌晨6点多,我们就神奇地遇到一个当年16岁就上岛来的垦荒队员。这位80岁的阿婆,把青春和子孙都贡献给了这座岛屿。她说起公海上隆隆的炮声,岛上的排雷和垦荒,还有他们庄严的宣誓:面对着祖国的海洋,背靠着祖国的山河,脚踏着海防前哨,肩负着人民的希望。”叶浅韵激动地说。

  在云南大山里成长的叶浅韵,对大海和岛屿的向往由来已久。此刻,大海在她的心中具象化了。“我在大陈岛上忍不住唱起儿时就会唱的《大海》:如果大海能带走我的哀愁,就像带走每条河流……”。大陈岛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人文历史,共同构成采风活动中两条行走的脚。

  漫步在大陈岛上,一位在海边垂钓的老者,引得作家周伟苠、贾志红驻足攀谈。交谈中得知,老人姓颜,今年82岁了,当年从宁波来到大陈岛垦荒,上岛时才15岁。如今,一晃67年过去了,虽然宁波老家的兄弟姐妹们生活都很富足,孩子们也都在椒江上班,一直要接他去安享晚年,但他已习惯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和悠闲的生活。当周伟苠询问他是否想过离开时,他指着钓上来放在桶里的那几条鲜蹦乱跳的老虎鱼说:“这鱼不大,但是味道却鲜美,大陈岛也不大,但这是我离不开的家。”

  回望大陈岛厚重的历史,刚刚出版新著《海上丝绸之路:从青岛到红海》的作家高洪雷试图透过现实的表象和岁月的纹理,探究大陈岛和大陈人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色。“大陈岛的生命史,起码具备三重色彩。往古,大陈岛是灰色的。现代,大陈岛是红色的。而蓝色是大陈岛的底色和未来。”

  作为长期研究世界史、民族史、海洋史的专家,他认为大陈岛有巨大的发展的潜在能力、无限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途。“风云激荡的世界史告诉我们,在这个71%的地表被海水覆盖的星球上,几乎所有大国的兴盛都取决于海上,最繁华的城市都分布在沿海和岛上。因为,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上运输是最经济、最便捷的运输,海洋资源是最丰富的资源。蓝色是大陈岛的未来可期。”

  微风轻拂过森林,仿佛是树木、叶子和动物们在悄悄地交流,传递着自然深处的秘密。

  站在大陈岛垦荒纪念碑前,青松挺拔、绿树成荫,大陈岛全貌尽收眼底。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陈岛仅生长着零星的树木,全岛树木不足千棵。垦荒队员上岛后,通过植树造林,短短数年,岛上已营植成片黑松,大片宜林荒山得以开发。

  而被评为“全国十佳林场”的台州临海林场,正是传承与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的真切体现。

  “竹生新雨露,松固旧楼房。短笛乡心断,长年山路量。清贫难自弃,寂寞又何妨。地僻无车马,林深有导航。”在与临海林场护林员座谈后,诗人刘能英备受感动,当即赋诗一首。

  从1957年种下第一棵小树苗起,临海林场三代护林人从植绿、守绿走向富绿,用实际行动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传奇故事。

  他们以山川为伴,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在荒芜与葱郁之间默默耕耘。他们肩负着修复绿水青山、保护生态环境的重任,常年与恶劣的自然条件斗争。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这些困难非但没有阻挡他们的脚步,反而激发了他们更加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在有“南方塞罕坝”之称的临海林场采风,作家周习心中大为震撼,“最早一批知识青年志愿者,怀着对祖国无限的热爱,投身林业,用青春染绿了荒山;新一代高学历高素质的青年人循着前辈的足迹,来到深山老林,继续前行。我们从倪里奋,屈卫明、潘学飚老中青三辈护林党员的身上,看到了党员的引领作用,他们吃苦在前、奋斗在先,奉献林业,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精神风貌。”

  据临海林场场长潘学飚介绍,临海市林场有三个鲜明的发展阶段。从建场初的“绿荒山”到二代的“守青山”,再到现在的“拓金山”,这个特点不但体现在林场不同阶段的经营目标上,也体现在三代林子上,从一代以马尾松为代表的绿化林,到二代以杉木为代表的用材林,再到三代以红豆杉为代表的生态林,林场逐渐从单一的绿化造林向生态经济型林业转变。

  了解到临海市林场绿化造林及绿色发展取得的成效后,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主席陈国栋感触颇深:“林场不但种下了一片树,也把林草人的信仰种下去了。我们不但要看到林场的昨天和今天,更要看明天,要通过新质生产力的提高,依靠高科技,依靠林场人的智慧,把绿水青山建设好,把金山银山实现好。”

  如今,林场森林覆盖率增长至93.53%。先后荣获全国林草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十佳林场、浙江省模范集体、浙江省现代国有林场、“最美浙江人·浙江骄傲”提名人物等荣誉称号。

  台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书记、局长李震杰表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台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继续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深入践行“千万工程”,以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高质量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为台州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波澜壮阔时代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巍然挺拔的大陈岛甲午岩,是两座伸入海水的巨石,素有“东海第一大盆景”之称,也是大陈岛地质公园的标志性景观。“根据地质遗迹调查显示,大陈岛以海岸地貌景观为核心,蕴含火山岩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等多种地质遗迹,共有30处地质遗迹景观。”台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四级调研员、工会主席王楚健介绍道。

  灵雄险奇、移步换景的甲午岩令作家们频频摄影留念。导演朱梦棣一路跟拍,诗人赵腊平、胡红拴、施建石、蒋宜茂,纷纷留下诗行。“穿越游览甲午岩栈道,近看灯塔映日,远眺东海浩渺;静听飞虎惊涛,细察奇礁怪石;凝望宝岛台湾生长的方向,禁不住振臂高呼,顺风吟唤,期望海峡两同胞,早日团聚。”蒋宜茂说。

  大陈岛上的斑驳墙壁,以及那些深深烙印着岁月痕迹的建筑,不仅是时间的见证者,更是历史的守护者。它们以一种近乎神圣的方式,保存了那份原汁原味的海岛风情,让每一个到访者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穿越时空的震撼与感动。

  对于作家杨沐而言,大陈岛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坐标,更是一个充满故事与灵感的文学宝库。这里的每一处风景、每一个细节,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激发着他们内心深处对创作的渴望。“大陈岛这些保存完好的建筑场域,很适合作为一部小说的发生空间。希望自己有机会,创作一部关于大陈岛题材的小说。”杨沐说。

  在大陈岛附近的蔚蓝海域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正在上演。一根根坚固的钢管桩被深深地打入海底的基岩之中,随后,铜网被精心地挂在这些钢管桩上,宛如一道道壮观的海上“围墙”,它们共同构成了围海养殖大黄鱼的项目。对大黄鱼来说,人工养殖也是对资源的一种保护,少捕捞就是少破坏。目前,大陈黄鱼养殖年产量超9000吨,产值超10亿元,占全省高品质大黄鱼产量产值的2/3。

  谈起大黄鱼,自然资源科学传播首席专家、作家郭友钊向大家展示了一首他创作的关于敲罟的诗。敲罟是一种传统的捕鱼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明嘉靖年间。这种方法利用声学原理,通过敲打竹杠产生水下声波,使‌大黄鱼等‌石首鱼类因脑震荡而昏厥,然后再被赶入渔网中。敲罟作业效率非常之高,成本低廉,但对海洋生态破坏极大。

  “大陈岛的大黄鱼,以前是天然生成的,现在是人工养殖的,其转折点是敲罟作业带来的竭泽而渔。与渔业类似,垦荒、造林、填海、筑坝、开矿等,都涉及人的生计与其他生物的生态之间的关系。真正懂得这种微妙而敏感的关系,掌握其间的平衡,才能科学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郭友钊说。

  作为深耕自然资源题材的作家,如何以笔触书写人与自然的篇章,探索两者之间的深刻联系与和谐共存之道,是作家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大陈岛召开的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六届七次主席团会议上,这一议题得到了深入的探讨。

  此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传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传达中国作家协会“文学”会议精神,审议批准2024年新入会会员名单,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驻校作家、特聘作家与自然文化研究院“创意写作讲座”事宜。总结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2024年以来的工作,讨论2025年作协工作计划。

  中国大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专职副书记彭健出席会议,并传达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晓鸿应邀参加会议。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在现场参加会议。

  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主席陈国栋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国作家协会工作安排意见,结合自然资源行业特质,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继续组织作家深入基层一线进行生态修复、矿山治理、耕地保护、地质找矿、海洋、林草、国家公园等方面的采风调研,还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鲜活画面,讲好自然资源故事,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生态文学作品。

  名城的烟火至味,新时代垦荒人的无私奉献,林场年轻人的守正创新,临海凭风下的千年名邦……“台州这片沃土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感触,想要抒写她的芳香,我还需要慢慢回味。”作家张艳感慨道。

  在这片被月光与潮水共同宠爱的土地上,中国自然资源作家采风团的到来,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探索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归宿与升华。这样的体验,无疑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灵感与素材。

  行走于此,作家们的步伐不自觉地随着海风的节奏摆动,像是在踩着自然界最原始的鼓点,每一次落脚都是对这片土地深情的回应。而那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也将会随着台州故事的书写,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文艺报社版权所有京ICP备16044554号京公网安备7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15层 联系方式 邮箱: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小九nba直播,专营 盆景苗木系列 工艺品系列 香品系列 富硒茶系列 等业务,有意向的客户请咨询我们,联系电话:400-0140-668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小九nba-直播 技术支持: 网站地图 XML 备案号:陕ICP备17014706号-1


扫一扫访问移动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