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3月16日电(汪伟坚、李水艳、许旻毓)当前,我国苗木生产总量过剩和结构性供给不足问题并存。近年来,受行情下行、新冠疫情和耕地保护政策等影响,各类苗木生产主体去仓库存储上的压力依然较大,部分从业者或因苗木积压难销,主动转行退出苗木行业,或由于耕地“两非”整治,腾地清苗。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苗木种植培养面积为1800万亩,较2020年的2100万亩减少了300多万亩。业内人士预估苗木产业至少有3年的调整期。
苗木生产端最重要的包含个体苗农、中小规模的苗圃合作社以及较大规模的综合性苗企,也有部分苗企从种植端延伸至施工端,组建园林绿化施工队,成立自己的园林绿化企业。同样,也有园林企业或者房地产企业自建苗圃基地,满足自身供苗需求。总的来看,全产业链布局和一站式综合服务已成为苗企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做大做强的重要路径选择。需求端大多数来源于市政绿化工程、房地产景观项目及生态环境工程,还有近年来用苗需求逐年增长的庭院园艺。其中,据业内人士统计,市政绿化工程、房地产景观项目用苗需求占比总需求达到80%,是苗木的主要去向。
因此,受2022年房地产调控趋严,叠加新冠疫情反复冲击及地方政府土地收入下降的影响,园林工程量缩减,市政绿化工程、房地产景观项目用苗需求大幅走弱,原本供大于求的苗木市场之间的竞争更激烈。而2020年之后各地陆续开展的耕地“两非”整治,使得近两年生产端苗圃面临非常大的清理和腾退压力,短期去库压力增大,部分苗木企业抛售苗木和苗圃,只求不赔本,抓紧变现脱身离场,直接引发上市出售苗木价低量增,严重滞销,进一步拉低整体苗木行情。据了解,各种线上线下渠道,一有求购信息,就有多人报价,导致价格一低再低。
买方市场下,虽然苗市寒气逼人,但仍有苗企“抄底捡漏”,布局储备。据《中国花卉报》2022年底报道,耕地“两非”整治政策下大量价格非常低的腾退苗上市,如质量不错的国槐、白蜡、海棠及一些丛生树,吸引银川等地区苗圃底价抄底,补充苗圃货源、促进品质升级,进行储备性生产。而经营状况欠佳的苗圃退出也给坚守深耕的从业者腾出市场空间,带来结构性调整、形成规模效应、提升品牌优势的好时机。
花木专业市场方面,越是行情下行的时候,畅通产销的作用越突出。由于苗木树种的集聚形成的齐全完备的产品体系和展示窗口,不仅便于花木经纪人和园林企业看样与采购,而且有助于一站式购齐,降低采购成本。同时,花木专业市场稳定的商户、花木经纪人、园林企业和种植基地,在行情下行时,也更容易形成内部合作“抱团取暖”。以夏溪花木市场为例,2019年市场交易额突破200亿元,2020-2022年受疫情影响,交易额有所回落,但市场从渠道、营销等角度发力服务商户,2022年市场实现年交易额186.47亿元,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起到了重要的托底作用。
当前,对于市场苗企和商户来说,最关键的是回款和节流。2022年因地产工程遭遇应收账款出现坏账风险,前期垫资的市场苗企和商户纷纷逃离地产市场,转向市政设施建设工程和家庭园艺市场。而2023年虽有新的市政项目,但同样面临项目落地难、回款难和开工难的“三难”问题。这也使得部分市场苗企和商户为生存,一改过去深耕自身优势树种的经营方式,转为看市场哪些树种好卖就上哪些树种,生产端的“跟风种植”“低价拼杀”似有传导至专业市场的态势。
从夏溪花木市场商户了解到,前期很多商户认为疫情管控措施放开之后很快交易会有大的增加,然而春节过后到了3月份行情还是比较平淡。疫情三年,很多行业都遇到了不少困难,苗木行业更是如此,重压之下,恢复起来绝非一朝一夕。笔者调研获悉,2、3月份各地经纪人开始活跃起来,调研或者询价比价,市场信心预期也在修复,行情回暖势头逐渐明朗。湖北荆州苗木协会负责人程方平在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也表示,从宏观政策和各地举措来看,相关的刺激政策和项目陆续落地,传导到园林绿化肯定需要一段时间,虽然开春行情没有到达预期,但苗市下半年仍是看好。
2019年8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关于推进种苗事业高水平发展的意见》,指出“种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总量供给严重超过标准和结构性供给不足”问题突出,要求统筹抓好种苗数量保障、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工作。2022年,夏溪花木市场市政和地产工程热销苗销量下降约20%,而园艺板块增长明显,全年总增长量超过15%且每年都保持较快增速。从专业市场变化来看,苗木产业在政策引导下结构调整效果明显。对此,万臻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诚也表示,夏溪花木市场不仅率先感知变化,还要进一步引领方向。目前市场已着手调整分区,一方面压缩乔木区,另一方面扩大现货工程小苗和园艺区。其中,工程苗和园艺苗在市场内的份额已经从原本的8:2调整至6:4,下一步将调整至3:7,园艺板块将具备零售属性,是市场未来的核心增长点。
调研组在浙江调研时也看到类似调整,位于萧山区的中栋国际花木城正在拓建,并且扩建部分全部用于室内绿植展示交易。同时,市场建设完成200亩大型地面停车场,可同时容纳300辆货车的苗木装卸作业,未来乔木区和室内绿植、家庭园艺等板块将实现人车分流。由于市政绿化工程、房地产景观项目慢慢地减少,面向家庭园艺、庭院园艺方向的产品营销售卖比重逐渐提升,这也是专业花木市场的重要发展趋势,未来有望朝着集观光旅游、体验式消费、产学研基地于一体的综合性花木城方向发展。
除分区结构上的调整外,单一品种的市场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色块苗方面,以红叶石楠为例,目前仓库存储上的压力依然很大,大杯苗行情有所下滑,由2月份1.30元/株微幅下跌至1.25元/株。乔木方面,榉树主要规格有胸径8至20公分不等,15公分通常用于高标准道路绿化,18、20公分多用于房地产公司。香樟以胸径12公分、15公分、18公分三个规格为主,对应的每株价格分别在650元、1000元、1500元上下,市政设施建设工程和地产用苗为节省本金,12、13公分小规格苗更受欢迎。
花木专业市场是苗木产品、服务、技术、投资等各种信息的枢纽,来源于商户,服务于市场,慢慢的变成了苗木产销“接口”和行业综合服务平台。为了把市场行情信息更加及时、准确地传递到苗企商户,夏溪花木市场和中栋国际花木城都在通过自身的内部期刊、网页和手机APP发布本市场的苗木价格指数和采购信息。2022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有林场和种苗管理司为进一步打通更大范围苗木销区到产区的反向信息传导,会同中国经济信息社在“第20届肥西苗交会”上首次发布新华·中国(合肥)苗木价格指数,并由同日挂牌的“全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信息中心”常态化运营发布,致力于解决销到产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当前,花木专业市场的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力逐步增加,但基于花木专业市场的苗木指数建设还处于方兴未艾阶段,全国性苗木指数建设更是刚刚起步。在苗木产业面临提档升级的关键期,紧跟数字时代步伐,以苗木指数为抓手,通过数据采集发布、市场智库调研和产销形势研讨分析等多种方式形成权威公正、准确有效的市场信息,有助于为林企苗农合理的安排生产经营计划、科学制定市场行情报价提供参考,也将更好服务种苗花卉产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麻辣烤翅、鸡肉沙拉、鸡丝凉面……夏日时节,多样的鸡肉食品丰富着人们的餐桌。2021年,“圣泽901”“广明2号”“沃德188”等3个国产白羽肉鸡品种通过审定,打破了种源100%依赖进口局面。
6月5日,中国商飞公司一架ARJ21支线飞机从上海浦东机场起飞,圆满完成首次加注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演示飞行任务。 两型国产商用飞机演示飞行所使用的SAF采用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生物航煤生产技术,原料来自餐余废油。
通过长期以来对石板滩生物群进行的大规模化石挖掘,团队于2019年新发现了一类大型的海绵动物化石,将其命名为“螺旋网格海绵”。 螺旋网格海绵化石的发现,表明前寒武纪存在非生物矿化的海绵动物。
“三夏”时节是粮食生产的关键时期,夏收、夏种、夏管决定着全年粮食的长势,集聚农民的期望,影响经济的发展。针对粮食生产,习强调,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实现粮食增产提质,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
该平台此次搭载了北京星辰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毫牛级氪工质霍尔电推载荷,该电推载荷将用于在轨拖车原理验证。纳星三号A星、B星是由清华大学和北京天链测控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2颗遥感技术验证卫星,将开展对地遥感成像、对地光学信标导航验证。
记者6日从天津大学获悉,该校生命科学学院康君副教授团队研究之后发现,辣椒中辣味成分大多数来自——辣椒碱,可激活胃内抗氧化系统,预防酒精所致的急性胃黏膜损伤。
高考临近,考生如何科学饮食成了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专家提醒,考生在备考期间,切忌盲目进补和过量饮用提神饮料,应保证睡眠、注意营养、适度运动。家长还应关注考生心理健康状态,避免将焦虑情绪传递给考生,多给考生一些正向鼓励,让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高考。
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在京发布2023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涉及水质基准、气候效应、生态系统、长江模拟器、船舶低碳技术、农林废弃物、
由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科学家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通过线粒体—细胞核协同演化研究,定位了新的长寿基因。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柔性电子技术实验室张一慧教授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具有仿生三维架构的新型电子皮肤,可在物理层面实现对压力、摩擦力和应变三种力学信号的同步解码和感知,对压力位置的感知分辨率约为0.1毫米,接近于真实皮肤。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
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拥有高等植物39000多种,其中一半以上仅分布于中国;动物物种同样很丰富,其中鸟类1500余种,是世界上鸟类种数最多的国家之一。
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打造深层次地融合科创生态——全国无党派人士考察团2024年度重点考察调研观察
近期,全国无党派人士考察团围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学技术创新生态建设”,在安徽开展2024年度重点考察调研。
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是在中国科协指导支持下成立的协同创新平台组织,由生态、环境、气象、地学、海洋、水利、农林等跨领域全国学会、行业领军企业、代表性科研机构和公益组织发起。
屠格森与尹文英,又“吵架”了! “尹女士,请再仔细看看,你会同意我的看法。” “您知道,屠格森先生,不是一天两天,您也承认华蚖是很特别的,我有充分的理由坚持我的意见。”
6月4日,携带月球样品的嫦娥六号上升器自月球背面起飞,随后成功进入预定环月轨道。在嫦娥六号“挖土”的每一步,都有“关节肌肉”和“神经末梢”——航天电机的助力。它们大小不一、功能各异,
6月2日至3日,嫦娥六号圆满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本次任务中,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精心设计的钻采和表采相结合的“挖土”模式,以及为嫦娥六号装备的“挖土神器”,包括钻取采样装置、
芒种的“芒”指一些有芒的作物,如麦、稻、黍、稷等,这些作物种子壳上的细刺针状物称为“芒”;“种”,一为种子的“种”,二为播种的“种”。芒种是谷物生长的黄金期,芒种一到,夏熟作物要收获,夏播秋收作物要下地,春种的庄稼要管理,夏收、夏种、夏管交叉,简称为“三夏”。
近日,我国科研人员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地下溶洞采集鱼类样本时,发现了一种白色盲鱼,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系统生物学研究结果,确认该鱼类为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龙州中华喀鳅”。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系统生物学研究,科研人员将龙州中华喀鳅归入中华喀鳅属,确定了其分类学地位,目前正在慢慢地开展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