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作为活的造型艺术,其引人之处除共同的艺术造型外,更重要的便是给人以繁荣的生机和多变的季相美感,假若一旦失掉生命,其艺术魅力也将随之逝去,无法弥补。
因而,延伸盆景的艺术生命是进步盆景的社会功用(见图一)这盆具300年树龄的古柏在绵长的岁月中历经沧桑,坚强地生计下来,后被朱子安大师所发现,才使其“化腐朽为神奇”,美化成景,在1985年首届我国盆景评比展览中荣获特等奖,但是18年后的今日不幸猝亡,其艺术生命之时间短,令人黯然神伤。
那么其他盆景名作的境遇又怎么呢?现在若将榜首、二届全国盆景评比展中的获奖著作从头挂号—下,我想“健在” 的或许已缺乏一半,一大批金奖著作如《新安枯笔》、《八骏图》、《春风柳树》、《同庆共和》 等早已不存,即便活着的也八成面目一新,风貌难觅,能坚持原貌,神采仍然自《姑苏盆景》 者寥寥可数,这便是我国盆景的保养现状。
这种现状说明晰什现在许多国内盆景的艺术么—生命(指具有必定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的时期)极为时间短,少者几年,最多不过十几年。现在盆树之寿数离天然界中树木应生计的生命年限相差太远,盆景艺术品所要到达的功用和价值远没有完成。
而在日本,一盆盆景能够代代相传,被几代人所具有,即便是几经转手,其著作仍能完好的存下来,若在大师手里,甚至会面目一新,芳华勃发,成为永存之作。
两者之间有如此巨大距离,应能够让我们沉思!现在国内许多的人表明盆景不能持久坚持的原因是树种问久”。时下国内也正刮着一股“松柏风”,并且愈演愈烈,甚至在全国盆展中,有些专家对松柏盆景也是“另眼相待”。事实上这是不客观的,是片面的,做法也是不正确的,笔者对此不敢苟同。
到本世纪初,虽盆、座仍旧,但其景已非昨日之貌,树冠松懈,份额失调,令人怅惘之致。而《蔚为大观》能够说是份额严峻失调,大有岌岌可危之势。第五届全国盆展期间,其景尚健,未想事隔一年,已是物去景非。
众所周知, 杂木类树种相对于松柏树种增生敏捷,树形操控难度大,但同为1985年在首届全国盆展中获特等奖的榕树盆景《凤舞》,在其作者杨吉章先生逝世今后,被一爱好者保藏,著作在20年间非但没有变形,并且更完善,枝干比曾经愈加粗大健壮有力,神韵更足,并于1997年、1999年别离荣获第四届亚太区盆景展金奖和99昆明国际园艺博览会大奖。
再如贺淦荪大师创造的杂木森林盆景《秋思》(获首届全国盆展一等奖),在通过十数年后,其树格更臻完美,词意更浓,1997年再次赴上海参与第四届亚太区盆景展时,遭到海内外同好的共同好评。
从以上几例可看出,在天然界中长青的树种在盆中未必能长命,而杂木盆景只需保养得法相同能永葆芳华。其原因是盆中的树木已直接的脱离天然,其生计所需彻底由人操纵,所以说能使盆景“传世”的主导要素并非是树种,而是人(即维护者)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