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坐落秦岭北麓的渭南市临渭区桥南镇,路途两旁、房前屋后,金灿灿的玉米棒处处成堆。“玉米丰收了,咱们应该的原材料也就有了。”10月19日,巧娘草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春苗一边给玉米皮上色,一边开心肠说。
本年52岁的陈春苗是桥南镇堦子村人,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渭草编”项目传承人。在她的草编制品展厅里,摆放着婴儿摇篮、花瓶、手提包、隔热垫等各类草编工艺品。“这些工艺品的质料都是农人不要的野草、麦秸秆和玉米皮,咱们收回使用,变废为宝。一切质料都是纯天然的,包含上色用的都是植物染料,肯定无污染。产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陈春苗介绍说。
桥南镇地处渭南南塬,沟谷纵横,交通不便,大众生活赤贫。这儿的人祖祖辈辈以种田为生,农闲时用草编制一些防雨、防晒、盛放物品的生活用品,后来开端编制各类工艺品,拿到市场上出售以补助家用。虽然当地的草编技艺已有1000多年前史,但从未形成过规划。
陈春苗从小就对草编感兴趣。在一次村里举行的手艺艺大赛上,她编制的麦秆灯笼冷艳全场,这给了她展开草编工作的决心。尔后,陈春苗到村上一家一家劝说,鼓舞留守妇女参加草编部队。2016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撑下,陈春苗建立了渭南市临渭区巧娘草编专业合作社,吸收当地留守妇女、贫穷人口、残疾人等集体参加草编,还注册了“天留山”商标。
“自从专注扑到草编合作社上,我整天想的都是怎样编出更好的产品。”陈春苗说,为了支撑她,老公陈有强也抛弃打工,专注为草编产品联络销路。在夫妻俩的共同努力之下,合作社渐渐有了起色。
与此同时,为了带领更多同乡靠草编脱节赤贫,合作社对周边留守妇女长时间进行订单式扶贫技能训练,使更多人把握草编技能。合作社建立以来,共展开训练120多期,参训人员6000余人,辐射带动周边留守妇女500多户,其间贫穷户300多户2000余人。
“咱们为无质料和无资金的贫穷大众免费供给质料,产品订单也向贫穷大众歪斜。贫穷大众编好的产品,合作社以高出市场价10%的价格收买,并与他们签定长时间收买合同。此外,针对有技能缺资金的贫穷大众,合作社还以技能入股的办法,让贫穷大众享用分红,添加收益;关于无织造才能的大众,合作社以高出市场价10%的价格收买他们搜集的玉米皮、麦秆等草编质料。”陈春苗说,合作社现有员工25人、社员86户,带动周边大众足不出户完成工作增收,推进当地逐步形成“村村有工厂,户户是车间,家家有巧娘”的喜人局势。
临渭区崇凝镇五星村乡民康会娃便是受益者之一。身患残疾的她,行动不便,只能牵强在邻近工厂做些手艺活。2018年3月,传闻草编专业合作社能免费为她这样的残疾人教授草编技艺,康会娃自动联络了陈春苗。在陈春苗家吃苦学习了一周后,康会娃就开始把握了编制办法。通过不断探索学习,现在她的草编技艺越来越精深,成为合作社的骨干成员之一,每月固定收入1500元左右,加上产品的收入,每年可挣三四万元。“是草编技艺让我家过上了好日子!”康会娃慨叹地说。
2019年,为更好拓展草编产品销路,陈春苗又建立了陕西“航韵情”工艺品商贸有限公司,并注册“巧娘草编”域名品牌,入驻电子商务平台,带领更多一般农村妇女,用巧手不断织造着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