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海南行囊这厢有礼!

2025-04-14 企业新闻


  4月13日,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南海口开幕,共有来自71个国家和地区的4100余个消费品牌参会。消博会,是全球消费精品的展示舞台,为海南特色产品走向全球市场提供了契机。本期《海南周刊》封面以“海南行囊”为题,带您从新角度认识了解海南的特色产品,敬请关注!

  从木帆船时代沉甸甸的生存必需品,到建省办经济特区后香甜的乡土记忆,再到如今轻装上阵的自贸港“购全球”,打开海南人跨越百年的流动行囊,不但可以看到各类特色商品,还能找到定格在脑海中的时代印记。

  百余年来,这方小小的空间,如同一个微缩的历史博物馆,记录着海南人从“下南洋”到“建设自贸港”的不凡历程,书写着开放进取的不变旋律。

  海风吹过高耸的桅杆,浪涛拍打着斑驳的船板。十九世纪下半叶,一艘开往南洋的木帆船的甲板上,挤满了面色黝黑的海南汉子。他们贴身携带的土布兜里,除了两身换洗的粗布衣服,往往还有簏(l)、咸鸭蛋、牛肉干等食物。

  “第二次战争失败后,受生活所迫,大量海南人选择下南洋。”海南师范大学海南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唐若玲介绍,那时中国贫穷落后,海南人出洋使用的交通工具为木帆船,行程往往要两个星期,若遇上恶劣天气则需要半个多月甚至更久。长时间在海上漂泊,风浪与饥饿是最大的挑战,因而可用于充饥且容易保存的食物成为下南洋的海南人行囊里最重要的物品。

  簏,是行囊中的主角。这是一种海南传统小吃,制作的过程最简单:先用露兜叶(也称蒌叶)、野菠萝叶或椰子树叶编成不一样的形状,放入泡好的大米,煮熟后即可食用。簏便于携带,且短时间之内不易变质,是当时海南人下南洋路上重要的能量补给。

  海南人吃簏时往往会配一颗咸香可口的咸鸭蛋。可长时间保存的咸鸭蛋也被带上下南洋的木帆船,成为人类途中难得的营养补给。

  关于锦山牛肉干的记载始于民国初年,这种在锦山乃至文昌一带颇受欢迎的肉脯,在制作的步骤中会加入胡椒和粗盐,经反复捶打,能在湿热环境中保存数月,成为下南洋的海南人的蛋白质来源。

  “下南洋”也称“过番”,东南亚地区流传着一句海南俗语:“怕死不来番”。漂洋过海,离开故乡,辞别父母妻儿,一路辛酸一把泪,此去路途遥遥,归期不定,或一去不返。离别之时,家人会准备好牛肉干、簏、咸鸭蛋,给下南洋的男子带着。当这么多东西被装进行囊,它们已不仅仅是能果腹的食物,更是人们对下南洋亲人的一份思念和牵挂。

  1890年,乐会县(今属海南省琼海市)华侨何达启在海口开设森堡船务公司,驾驶邮轮船载客出洋,开辟了海口至东南亚的新航线,快速缩短了海南至东南亚各地的航程。随着交通状况的改善,出洋的海南人数量大增,人们行囊里的物品变得更丰富,猪肠粑、花生饼等也被带上了木帆船,但簏、牛肉干、咸鸭蛋依然占有一席之地。

  “在华侨心中,簏不仅是食物,还被赋予包裹财富的吉祥寓意,承载着安居乐业、衣锦还乡、发家致富的朴素愿望。”唐若玲介绍,在海南方言中,簏与新加坡币“叻(le)”发音相似。因此,在文昌、琼海地区,至今保留着这样的习俗:若有“南洋客”(下南洋者)回乡,当地人会送客人一担簏作为礼物。

  如果说海南人下南洋的行囊里装着“迎接挑战”的生存智慧,那么他们回乡的行囊里则无不透露着“反哺桑梓”的文化基因。1898年,文昌华侨邝世连从马来亚带回来一批咖啡种子,在家乡试种。随后,越来越多的华侨将咖啡引种至海南,咖啡树在琼岛多地开花结果。斑兰种苗、胡椒种苗、建筑材料归乡行囊里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东西,深刻影响了海南农业、商贸业的发展轨迹。

  后来,机帆船取代了木帆船,钢制轮船、火车、飞机的应用,大大提升了交通出行的效率和安全性。与此同时,海南人的行囊开始发生质的变化,里面所装物品不再局限于生存必需品,风味食品和工艺品的占比明显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后,海南迎来新的历史性机遇,进入快速发展期。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闯海人”,怀揣着梦想和激情来到海南。

  江西人但华章1989年踏上海南岛,从此在这里工作、定居。每次回江西探亲,他都会带上几包颇具海南特色的椰子糖、椰子粉、咖啡,或带上几罐黄灯笼辣椒酱。20世纪90年代,大众旅游兴起,椰子糖、椰子粉、椰子糕成为热销旅游商品;兴隆咖啡凭借原料优势和独特的制作工艺飘香四方;辛辣提神的黄灯笼辣椒酱也是探亲访友的“硬通货”。这些自带热带气息的手信,成为海南人及游客的“离岛标配”。

  1991年,唐若玲的父亲唐南彬离岛出国的行囊,或许少了些海南特色,却充满中国风韵。当时,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刚刚恢复外交关系,唐南彬搭乘飞机赴印尼探亲。在方方正正的行李箱里,食物难觅踪迹,中药材和中药酒取而代之占据了主要空间。“当年父亲说,这些药材不仅能治病,还能医治乡愁。”唐若玲说。

  进入21世纪,海南人行囊中的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工艺品成为受欢迎的伴手礼。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王家儒每次出岛,行李箱里除了必带的速写本、相机、书籍,还会装入椰壳项链、手串等工艺品。在巴黎、法兰克福、维也纳、布拉格等地,遇到热情的外国人,王家儒会送出海南的糖果或工艺品。他说:“这些东西有海南特色,承载着海南人的友好和情谊。”

  海口市融媒体中心《海南华侨》栏目制片人符师轼的习惯也很有代表性:他出岛时,行李箱里总少不了椰雕和沉香产品。去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录制节目时,他会向当地人赠送精美的椰雕手工艺品或沉香手串、沉香香薰等作为小礼物。“有时候对方会赠送小礼物,我就拿这些回礼,算是礼尚往来。”符师轼说,一般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工艺品都挺感兴趣的,会问这些东西是怎么做出来的,所以送出去的工艺品不只是礼物,也是传播海南文化的媒介。

  2010年以后,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一些海南产的新晋网红产品被人们装入行囊中。“我姑妈做菜喜欢用胡椒,她在网上听说海南胡椒好,就让我带给她,后来我每年春节回去都带几包。”老家在湖南攸县的“新海南人”朱敏介绍,她曾多次去海南农垦直营店买胡椒,打包带回湖南。除了胡椒,这些年,她还买过万宁兴隆产的巧克力、定安产的香草精油等网红产品。

  2011年4月,海南开始进行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试点;海南自贸港建设启动以来,离岛免税购物政策在免税购物额度、免税商品种类、提货方式等方面多次调整优化,为市民游客以优惠价格购买全球商品提供了便利,这也让离岛海南人和游客的行囊变得更为丰富。

  因为岳父母一家住在广东湛江,逢年过节,海口市民邢秀运和妻子经常自驾去湛江探亲。“这几年,除了买水果,我们买免税商品比较多,几乎都是家人一起凑单,在港口提货带走。”他说,国际品牌商品线上线下的价格十分透明,如果买得多,再用点优惠券,一次离岛免税购物能节省几百元到一千多元不等。

  “互联网时代,我们的行囊变重了,也变轻了。”万宁人李佳是个旅行达人,她用“加减法”形容近几年自己行李箱的变化。加法是,相较于以前,现在每次出岛行李箱内都会装一些免税商品,比如化妆品、服饰、电子产品、零食等。减法是,那些比较重、比较占空间的商品,她会选择网购,“比如我要去上海旅行一周,顺带和同学见面,要带的东西很多,我不会把椰子糖、罐装咖啡放在箱子里,而是网购直接寄到同学家。”她说,在购买免税商品时,如果是自用的化妆品,她会选择“邮寄到家”或“返岛提货”,这样行李箱会更轻一些。

  对于行李箱的这种变化,海口市民钟起的也有同感。他介绍,自己十多年前去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旅行,返程的行李箱里总是装着青草药膏、鼻通、蜈蚣丸、整肠丸等常备药品,或巧克力、乳胶枕等当地特产,而现在这些东西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购买直接送到家。让他高兴的是,一些外国“抢手货”如今在家门口的免税店也可以轻松买到。

  海口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海口海关共监管海南离岛免税购物金额309.4亿元,购物人数568.3万人次,购物件数3308.2万件。

  以前行囊里少见的进口商品,如今变得触手可及,这种转变正是海南加快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成效之一。

  要说海南人行囊的变化,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国潮元素慢慢的变多。得益于海南伴手礼的换代升级,近年来,王家儒、符师轼等人出岛时可选择的礼物种类更多了。比如,用黎锦制作的鸭舌帽、用黎锦和珍珠装饰的提包、黎锦旗袍,用椰壳做的手机支架,藤编摆件、手镯、发簪。一款款新潮伴手礼“出圈”,被市民游客装进行李箱,成为问候亲朋、传递感情的佳品,也是海南文化“走出去”的生动注解。

  与此同时,一些“老牌”海南特产完成“变脸”,变得更具设计感、潮流感。比如,椰子糖的包装盒印上了黎锦元素,将传统美食与文化符号巧妙融合;新款椰雕花瓶,既可用于插花,本身也有装饰空间的功能;饰有东坡笠屐图的东坡笠,既可用于拍照,也让游客领略了海南的东坡文化

  从生存必需品到风味食品,从土特产到文化伴手礼,从洋货到国潮,海南人行囊的变化,反映了时代之变、消费风向之变,也是海南以开放姿态走向世界的生动缩影。

小九nba直播,专营 盆景苗木系列 工艺品系列 香品系列 富硒茶系列 等业务,有意向的客户请咨询我们,联系电话:400-0140-668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小九nba-直播 技术支持: 网站地图 XML 备案号:陕ICP备17014706号-1


扫一扫访问移动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