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顶峰是此都。”江西景德镇陶瓷文明根由厚重,是享誉国际的“瓷都”。笔者曾在故宫博物院看到清代道光年间景德镇烧制的一件贵重瓷器--粉彩御窑厂图螭耳瓶,后细心研讨上面的图画,不由被其包含的极致匠心深深信服。
这件粉彩御窑厂图螭耳瓶造型漂亮,盘口、束颈、溜肩、筒腹、圈足,颈部左右对称,有瑞兽造型作耳,严肃又不失灵动,非常契合人们的审美习气。瓶上制作的图画是清代景德镇珠山御窑厂的出产场景,里边隐藏着许多风趣的文明暗码。
瓶上的图画分为上、中、近景,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最高点是珠山御诗亭,周围山色如黛,树木葱郁,显得非常幽静。中心部分是回廊、拱门等修建,正堂中的监工或站或坐,在辅导匠人干活。最下面的近景是匠人专注劳动的场景,他们有的挑土,有的制坯……忙得不亦乐乎。
御诗亭两边东西辕门上各悬挂着一面黄色大旗,旗上以黑彩书写“御窑厂”三个字。御窑厂是专门为宫殿烧制瓷器的,代表着其时瓷器烧制的最高水平。
据考证,宋线年),宫殿诏令当地烧制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镇由此得名。元朝时期,元世祖忽必烈在景德镇珠山设浮梁瓷局,担任为皇家监造御用瓷。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将浮梁瓷局改建为御器厂,实施“官办民烧”,专门烧制进贡的瓷器。清朝沿用了明朝的方法,御窑厂规划逐渐扩展。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家窑厂,御窑厂集中了最优异的陶瓷工匠,规划宏大、工艺精深,烧制出许多巧夺天工的瓷器。
清朝时期,景德镇的制瓷工艺现已非常完善。一件瓷器要通过质料挖掘、成型、画坯、施釉、烧窑等各道工序才干制成,螭耳瓶便为代表。图画上,正中的厅堂内,几名匠人坐在桌子旁,好像在专注地画坯、施釉。正下方图画中,几名匠人戴着笠帽、挑着担子,步履仓促,似在运料或运坯。或许是因为担子太重,他们的腰都被压弯了……细细调查,螭耳瓶图画中每个人的衣着打扮、表面神态、动作形状都描绘得活灵活现,逼真地展示出其时御窑厂匠人们一丝不苟、勤劳劳动的场景。《故宫陶瓷图典》介绍,螭耳瓶上共绘有61个人物,笔者数了几遍也没有找全,或许,制作这幅图画的匠人以高明的技法将一些人物隐藏在了各个旮旯。
如此杂乱的工艺、精巧的图画,展示出了景德镇极高的制瓷水平。前不久,笔者遇到家园一位到景德镇学制瓷的朋友,聊起螭耳瓶,他的眼睛一会儿亮起来。朋友告诉我,螭耳瓶归于粉彩瓷器,粉彩以秀美高雅、粉润柔软见长,是搪瓷彩之外清朝宫殿创烧的又一彩瓷。粉彩瓷装饰画的画法极为考究,采纳点染与套色的方法,使所要描绘的目标明暗明晰、层次分明,极富质感。在朋友的工作室,我看到了他制瓷用的东西,单绘瓷所用的笔就有填笔、笃笔、金水笔、扒笔等许多种。朋友说,螭耳瓶是粉彩瓷器的重要代表著作,许多陶瓷匠人都将其作为自己学习、追逐的目标。
瓷器是中华器物文明的重要代表,景德镇在制瓷范畴位置超然。2006年,景德镇御窑厂遗址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御窑厂门口有一副自傲满满的藏头对联:“御器声华蜚万国,窑炉风火越千年。”景德镇能在制瓷范畴获得如此特殊的成果,离不开匠心的传承。在绵长的年月里,景德镇陶瓷匠人们博采众长,广泛吸纳全国各地名窑精华,不断改进工艺、雕刻产品,终究让“白如玉、明似镜、薄如纸、声如磬”的景德镇瓷器名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