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古墓中都会有那么几件让人拍案叫绝的文物,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件国宝级文物是于1965年在湖北的望山1号古墓中所出土的,它就是彩绘木雕小座屏。
这是一件战国时期作品,从它的造型上能够准确的看出,战国时期我国的工艺就已经很纯熟了,这件彩绘木雕小座屏也是中国漆器木雕的代表作之一,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由于历史久远,这个彩绘木雕小座屏受到了一些损害,为了更好地保存它,在1975年的时候,专家们对其进行了修复。修复方法主要是采用脱水处理,先将里面每个部分分开并一一做处理,但是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工作人员也是非常担心,因为不确定脱水后能够完整地将每个部分进行嵌合。
这个修复工作持续了很长的时间,一直到了1985年才大功告成,现在这件彩绘木雕小座屏以常温常湿状态在湖北省博物馆展示。
自从修复成功后,它就被禁止出境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它。专家们称这件彩绘木雕小座屏是漆器工艺的巅峰。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古代的坐屏,古代的坐屏有底座,和屏风的不同之处在于,坐屏不能折叠,它在古代是实力和身份的象征,一般人家根本买不起坐屏,所以如果你在这户人家看到了精美的坐屏,那说明他非富即贵。
此次出土的彩绘木雕小座屏采用透雕和浮雕两种工艺,上面共雕刻有55只的动物,这55只动物互相交错在一起,但每一只都非常的生动形象,制作的工匠非常注意细节问题,比如凤凰的羽毛、蛇身上的纹路等都雕刻得栩栩如生。
要知道这个小座屏的规格并不大,高15厘米,长51厘米,座宽12厘米,屏厚3厘米,可是在这么局限的规格中,工匠们却能将这么多的动物雕刻进去,并且
不仅如此,木雕采用红、蓝、银三色体现动物的形态和木雕整体的艺术技艺,在战国时期实属难得。它在写实的基础上赋予想象,又不失写实的特点。每一只被雕刻的动物,都呈现出了动静结合的特点。
在彩绘花纹的艺术处理上,是以雕刻的各种动物的彩绘花纹为主,这些彩漆鲜艳,线个动物虽有大小之别,又有种类之分,但左右对称,疏密得当,使这件彩绘木雕小座屏成为一件非常完美的艺术品。
从这件彩绘木雕小座屏身上,我们正真看到战国时期人民群众丰富的想象力,也看到了当时的漆绘、木雕工业成就了得。我国古代在夏商时期就已然浮现了漆器的工艺,到了战国时期,漆器的应用场景范围就更广了。这一段时期漆器最大的特点是以雕刻动物为主。而这件彩浍木雕小座屏,就是战国时期雕动物形象漆器的代表作。
之前还未被禁止出境之前,彩绘木雕小座屏在很多国家进行过展出,受到了广泛的好评。考古专家判定这件彩绘木雕小座屏是战国时期楚国贵族阶层的陈设品,在这个墓中总共出土了6件类似的文物,而这件是技术最精湛、造型最精致的。
木雕和漆器和瓷器与丝绸等文化艺术品一样,同为中国文化艺术主流,只不过知道的人不多而已,但此次彩漆木雕小座屏的出土有力地证实了自己在中国文物中具有独特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其造诣也为世界所震惊,所以说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